臺南市「南廠」保安宮前的一對大旗竿,有段傳奇故事。

 臺南市「南廠」保安宮前有一對大旗竿,這對旗竿還有一段傳奇故事,我在二十六年前,曾經做過完整獨家報導,看著發黃的剪報,頗有歲月不饒人的感觸。

 旗竿又稱「功名柱」、「舉人柱」,據說明太祖朱元璋規定,凡是考試中舉之士,都可返鄉豎旗祭祖,以示光耀門楣。旗竿通常是一對,龍虎左右相望,由木製的旗竿與石質的「旗竿夾」組成,這種禮制一直延續到清代。

 有些旗竿上面有「旗鬥」,相傳「臭頭洪武君」朱元璋卑微時,曾受到燕雀施食的恩情,因此當上皇帝後,就下令在旗竿上設鬥,放置穀物給鳥雀吃,後來演變成食朝廷俸祿、蒙皇恩浩蕩的意思。

 旗竿是古代仕宦人家身分與地位的象徵,因此臺灣有許多中過舉人的名門世家,都有設置旗竿,只是年代久遠,木製旗竿大多已經腐朽,只留下石製的「旗竿夾」,彰顯昔日光宗耀祖的尊榮。

 代表「功名」的旗竿已逐漸消失,僅能在少數古厝、宗祠前,一窺其面貌,取而代之的,則是廟宇前面的旗竿。

 民間信仰認為,曾經受玉皇大帝或皇帝敕封為「帝」、「王」的神明,就能比照科舉制度豎立旗竿,以增加其威儀。「舉人柱」為何一躍成「帝王柱」?並無史實可考,但臺灣一些廟宇前,豎立一對大旗竿,很多人也視為理所當然,並未深究其由來。

 臺南市有三家廟宇,廟前的旗竿巨大無比,最長的是中西區「南廠」保安宮的旗竿,長達六丈七尺,其次是學甲區慈濟宮,長六丈三尺,第三名是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,長四丈九尺八。

 保安宮主祀李、池、吳、朱、範、天、張「七府千歲」,已有三百年歷史,原址在民生路舊電信局附近,清乾隆三十七年遷建到現址,當地古稱「水門外」,是民間修造船隻的地方,為與我的母校立人國小前身的官方造船廠「大廠」分別,故稱為「南廠」。

 據說在日據時代末期,「南廠」的王爺託夢指示信徒,要求刻「肅靜」、「迴避」的儀仗牌,並豎立一對大旗竿。由於日本人禁止民間信仰,當時又兵荒馬亂,豎旗竿的事就被擱下來,不過廟中主事仍設法刻了一套儀杖牌。儀仗牌完工沒幾天,臺灣就光復了,剛好拿出去為遊行神像開道,信徒們都說是王爺顯靈。

 「南廠」信徒一直沒忘記幫王爺豎旗竿這件任務,直到民國七十四年廟宇重建完成,才實際著手進行。廟中主事請示王爺,旗竿要做多長?王爺表示要五丈六尺,而且說這種木材要到「後山」去找。琉璃藝品

 大家不敢怠慢,四處去尋找木材,最後在花蓮玉裏海拔二千八百公尺的高山上,找到兩棵巨大的檜木,樹齡都在一千年以上。取得這兩根巨木之後不久,政府就公告禁止砍伐檜木,因此在臺灣用檜木製作旗竿,至此成為絕響。

通常巨木要運下山,都要先鋸成兩段,但要做旗竿的原木,當然不能攔腰鋸斷,載運過程也大費周章,載木材的拖板車超長,所以「晝伏夜行」到處躲警察,從山上運到平地,足足花了十幾天,妙的是居然沒有被開半張紅單。

 兩根大木材千裏迢迢,從花蓮運到臺南永華路旁一處空地,這時就引起我的註意,打聽之下,才知道是王爺指名要的旗竿柱,我決定將這段傳奇故事紀錄下來。

兩根旗竿柱經過焚香禱祝舉行「開斧」儀式,再拉線取直,然後一刀一斧的砍出圓柱形,最粗的地方直徑兩尺半,最細的地方一尺,旗竿上方有兩層方形「旗鬥」,寫著「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」字樣,最後經磨光、噴漆才大功告成。

這對大旗竿有一丈一尺埋在地底下,露出地面的只有五丈六尺,完全遵照王爺「五丈六尺」的指示。

為了豎立這對大旗竿,廟方事先已請廟前的違建搬家拆除,並挖了兩個豎坑,七十六年四月七日上午九點吉時一到,用大吊車將旗竿插入豎坑內,灌上混凝土,最後再做了兩座五尺高的基座,終於大功告成。

 兩根檜木的材料費,加上運費及工資,可以說所費不貲,經過多年來的物價波動,以及臺灣檜木禁伐等因素,這對旗竿的身價已難以估計。更重要的是,現在想找兩根臺灣大檜木來做旗竿,已經不可能了。

 保安宮附近的夏林路、保安街,是美食攤販雲集的街肆,每當經過那裡時,我總會多看一眼這對大旗竿,順便問候它們一聲:「近來可好?」 

這是民國七十六年大旗竿豎立時的新聞剪報。

大旗竿施工時的情形。

豎立旗竿時出動大吊車,場面非常熱鬧。

全臺南最高的木製旗竿,擡頭仰望到脖子酸。

雙層的旗鬥上,有「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」等字樣。

有喜鵲在旗鬥裡面築巢。

延平郡王祠庭院也有一座石造的旗竿座,不過旗竿是鐵製品,失去了古早味。旗桿旗座

柳營劉宅曾出過舉人,所以立了光宗耀祖的旗竿。

劉宅另一支旗竿已腐朽,旗竿夾變成了乘涼的石椅。

古蹟陳德聚堂前有一對旗竿夾,但木製旗竿已無影無蹤。

臺南奎樓書院前的鐵旗竿,並不是古物。

安平地區一根古代的旗竿,變成了路燈桿。

南鯤鯓廟前的一對大旗竿,非常有氣派。

學甲慈濟宮的大旗竿,也很有看頭。

學甲慈濟宮的旗竿夾。

慈濟宮的旗鬥上,插著各色令旗。

其實寺廟旗子的插法是有學問的,這是我當年關於旗子插法的報導。

十八世紀外國人畫的臺南府城圖,可以看到官署旗竿上的旗幟都是斜掛,不是直插。

蔣元樞的「風神廟與馬頭石坊建築圖說」中,旗子的掛法十分清楚,

左右兩邊的房子好像畫倒了,請勿大驚小怪,因為當時中國畫並未採用透視觀念,

所以畫成這個樣子。